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日期:2012-04-13 16:30:04 查看:4199

中共杭州市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2年1月5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结合杭州实际,就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大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的根和魂。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作出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决定,为杭州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作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肩负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必须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形势要求。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文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功能定位比,我市文化发展还不完全适应,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为紧迫;城乡、区域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够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还不够多,推进优秀作品创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复合型文化人才较为缺乏;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差距。我市要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群众过上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三)现实基础。杭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相继作出建设文化名城、建设“一名城、四强市”、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建设学习型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城市软实力、文化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日益巩固,文化生活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中国动漫之都等品牌逐步打响,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为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二、正确把握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八项工程”,着力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创产业的竞争力、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和文化人才的支撑力,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五)奋斗目标。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成为文化引领样板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迸发,成为文化创新先行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成为文化服务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文化创意中心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成为文化人才集聚区,努力把杭州建成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名城和文化强市。 

  (六)基本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善文化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进文化观念理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以改革促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三、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七)实施文化引领工程。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扎实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深入开展“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群众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导向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等主题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引导干部群众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热情转化为推动杭州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养成计划,制定实施《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文明素质的日常养成。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律、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打造“信用杭州”。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升市民法律素质,在司法、行政执法部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活动,促进“法治杭州”建设。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八)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坚持以杭州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杭州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课题和杭州历史文化为重点,推出一批在研究杭州和宣传杭州方面有较高学术水准、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成果,打造“当代杭州学术”品牌。深化杭州当代发展研究,开展“科学发展观在杭州的实践”系列研究,推进城市学研究,全面总结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经验,科学解读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系统研究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指导杭州未来发展。深化杭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展杭州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专题研究,实施“杭州城市记忆工程”,加强文化典籍和档案文献保护、整理和出版工作,深化对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实施文化遗产传承计划,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巩固提升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推进以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为重点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实施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国学文化进社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和社科基层调研点建设,加强区县(市)社科联组织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九)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实施精品战略,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建立杭州文艺创作题材库,健全精品生产创作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重点推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等作品的创作。切实抓好“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奖项参展参赛作品的创作生产,加强地方特色优秀艺术品种和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鼓励扶持杭州特色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形成一批文学、戏剧、影视、动漫、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个门类的文艺精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健全重点文化创作题材的评审、扶持和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科学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加大对现实题材、原创作品和产生良好社会影响文化作品的奖励力度,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推动和鼓励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十)实施文化设施工程。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要求,加快杭州奥体博览城、中国动漫博物馆、省市广电发射塔、杭州群文活动中心、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中国印学博物馆新馆、杭州城市档案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区县(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新杭州人文化家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升工程,推进行政村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城乡文化统筹计划,推进“九大文化民生工程”建设,完善“七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健全群众文化“集约化、一体化”运行机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区县(市)创建基本指标,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推进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的免费赠阅,推进各级公共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服务,支持民办博物馆、艺术馆等民间文化机构的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十一)实施文化创意工程。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行业,加快构建杭州特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力争2015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实施产业园区示范工程,加快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市级文创产业园区(楼宇)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5个。实施文创产业西进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五县(市)文创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鼓励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支持民营文创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行业领军文创企业(集团)。推进文创品牌创建工程,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影响力,推进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申报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中国动漫之都、中国女装之都、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国重要的设计研发基地等,打响“创意杭州”品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推动文创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教育、工业、工程设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特色地方文化资源,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特色文创产业。 

  (十二)实施文化传播工程。着眼于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建设,以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为契机加快建设全市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支持杭报集团、杭州文广集团建设综合性现代文化传媒集团,支持杭州出版集团建设拥有国内知名出版品牌的现代出版企业,着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技术手段、网络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进杭州国际访问交流中心、全英文中国杭州门户网站等外宣阵地建设,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办好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完善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出口,创新杭州文化“走出去”模式,加快杭州文化“走出去”步伐。 

  (十三)实施文化人才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夯实杭州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深入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和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人才集聚功能,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努力打造文化人才高地。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区县(市)文明办、网宣办、文创办的机构编制,配齐配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工作者。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和社会文化人才,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一批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文化人才分配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人才队伍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追求德艺双馨,成为优秀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  

  (十四)实施文化素质工程。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市”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贯彻落实《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以实施“十大科技专项”为重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青山湖科技城、浙江未来科技城等科创基地建设,推进创新载体、科技服务平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间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国家级产业基地、试点城市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快拓展区认定和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研发和涉海产业,全面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卫生强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区医院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支持县级医院改造提升、乡镇(街道)卫生院改建扩建和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基层一线医卫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普及卫生知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推进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机关、学校等各类体育健身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稳步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加快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积极发展赛事经济,全面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五)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实行企业化管理。 

  (十六)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市、区县(市)文广新局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式和监管模式。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要求,完善国有文化集团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十七)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品和要素的市场配置,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工艺美术等产品市场。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人才、信息、技术等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发展版权代理、知识产权评估、演艺经纪、工艺美术品拍卖等文化中介行业。 

  五、强化组织保障 

  (十八)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分析的重要内容。制定杭州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文化统计制度,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量化考评。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体系,加强领导干部文化工作培训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十九)完善文化建设政策保障。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文化发展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文化建设的配套政策。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关税收优惠。切实保障文化建设用地,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市以上重点项目在切块指标中难以安排的,可在市统筹指标中予以支持。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积极培育发展为文化企业服务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探索银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四方合作的“桥隧模式”,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瓶颈问题。鼓励知识产权入股,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加大文化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适合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文化产业中的优质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拓宽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实体,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费减免、财政扶持、投融资以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二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证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健全有关文化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规定,市、区县(市)两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投入的倾斜力度。扩大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对影视发展、动漫产业、文化走出去等进行重点扶持。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 

  (二十一)加强文化领域管理监督。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推进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理论社科、文化演艺、新闻出版、互联网等各类文化阵地的管理。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水平。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努力净化文化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加强地方文化立法工作,完善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文化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十二)构建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格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实施党政领导“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健全完善市、区县(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相应机构和人员。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各级文化部门要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优势,形成文化建设合力。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 

  市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制定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建设年度行动计划和“八项工程”实施方案。各区、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关实施意见,落实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