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5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工作总结

日期:2016-01-19 16:40:31 查看:2009

杭州市自动化学会

前述

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的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是由杭州市自动化学会牵头实施建设的,按原先设想由自动化学会联合相关学术和行业组织在某区的科技产业园进行基地建设,后因该产业园对此事积极性不高,较难在该园区落地实施。经市科协学会部与学会商议,确定本学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以服务本行业和应用行业为主,结合区县(市)点的需求来推进。根据这一精神,学会开展以下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工作:

一、         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1、    根据省经信委制定《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的需要,学会与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共同承担产业调研和规划方案起草工作,学会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抓手,设计了机器人产业现状和发展调查表进行产业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提出了调研样本和专家意见,提供给省工经所方案编制组。在方案编制和定稿过程中,多次组织业内专家参加省经信委召开的产业规划(草案)的讨论和评审会,根据我省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规划的制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    根据杭州市经信委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智能制造促进

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需要,学会组织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市经信委召开的《指导意见》的制定和实施研讨会(3次以上),与会专家就《意见》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受到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的充分肯定,并把专家的意见写进了《指导意见》中,该《指导意见》已通过杭州市政府文件下发实施。

3、    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草案)》,浙江省发改委主持召开意见征求座谈会,学会通过机器人产业联盟组织包括机器人龙头企业的行业内9家机器人自动化企事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各参会企业代表根据我省机器人产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我省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建设省级工业机器人检测平台的建议已被国家发改委下达的正式文件所采纳。

二、         举办多场技术论坛和技术对接洽谈,推动行业技术交流和合作

1、    举办自动化产业生态圈创新论坛

学会和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自动化产业生态圈创新论坛”今年5月在杭州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杭州市副市长张耕、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杭州市科协姚树列副主席、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朱世强教授,台湾研华科技集团总裁何春盛、德国菲尼克斯电气(中国)总裁顾建党、西门子工业软件大中华区技术总监方志刚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发布会,论坛主旨技术报告就“自动化生态圈的建设和机器人、工业4.0、互联网+等世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最新科技进步作了演讲和交流,自全市自动化、机器人和工业行业一百多家企业代表近400人出席了论坛。

论坛上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建设好自动化产业生态圈,推动机器人自动化科技创新,更好地为我市机器人自动化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

2、    办好中俄工程技术论坛自动化分论坛

“2015中俄工程技术论坛”在杭州花港海航度假酒店举行。本次技术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俄罗斯科学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计算机学会、杭州市自动化学会共同承办。“自动化生产、机器人与创新电子技术”分论坛由学会承办,7位中俄专家、教授作了“跨学科研究与科学未来”、“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新一代社会和经济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生产”、“大面积微结构阵列拼节加工技术”、“数值模拟方法产品设计和生产”、“智能化柔性激光制造技术及其工业应用”、“5轴大型数控机床的使用和高精度复合产品”等专题技术报告,来自全市工业企业的70多位科技人员代表出席分论坛并与中俄工程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中俄工程技术论坛获得了圆满成功。

3、组织2015中韩机器人合作洽谈会

学会与韩国机器人振兴院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在北京共同组织了2015中韩机器人合作洽谈会,本市有拓峰自动化公司、通灵自动化公司、厚达自动化公司、高博机器人智能公司等6家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了中韩机器人合作洽谈会,洽谈会上,我市企业代表与韩国机器人企业代表进行了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和洽谈,达成了多项意向合作。

三、         建立行业专家服务团队

为更好地推动“机器换人”和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学会建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行业专家服务团队,团队中有自动化资深院士孙优贤教授,有流体力学与机电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士谭建荣教授,有国家级科研机构航天502所所长张笃周研究员,还有机器人自动化研发、工程和应用的科研院所、机器人自动化优势服务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等,力量十分强。到目前为止专家团队人数已近20人。学会将根据“机器换人”和协同创新基地建设的需要,继续扩大专家服务团队。

四、         协调和推进行业共性技术重大创新链产业链攻关项目

学会以机器人产业联盟为抓手,组织了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申报成功杭州市重大产业链创新项目—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该项目由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浙江大学、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杭州通灵自动化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公司共同承担。而2015年是项目攻关的关键一年,学会会同项目牵头单位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一起,成立了项目协调小组和专家技术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项目管理层协调会议,协调解决项目研发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各承担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         推动行业质量检测与技术标准化的建设

为推进行业质量检测与技术标准化工作,学会与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共同开展国家质量监管重点产品范畴工业机器人产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梳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分析当前形势下工业机器人产品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存在的问题,编制国家质量监管重点产品范畴工业机器人产品检验方法标准体系框架、标准体系表和标准化科研规划,用来指导工业机器人产品检验方法工作组研究、申报国家标准项目等工作。

学会组织机器人自动化专家参加质监局及检测院召开的工业机器人检测标准研讨会、浙江省工业机器人检测平台论证会,推荐学会专家团队的专家成为全国检标委(TC374/WG56)工业机器人工作组成员,参加工作组工作(该工作组已获国家检标委批准已于2015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

六、         共同发起筹建我省机器人行业组织

为推动我省机器人产业更好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建设好机器人自动化产业生态圈为全省制造业“机器换人”和转型升级服务。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支持下,学会组织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杭州自动化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筹备成立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该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于2015年9月25日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全省十一个地区的机器人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员单位代表和省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等一百多人出席了大会,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王素娥、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陈子辰为协会成立揭牌,共同见证了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的成立。协会的成立将进一步联合省内和省外从事机器人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共同发展,进一步落实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省“机器换人”战略决策的实施,积极打造和培育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机器人自动化产业生态圈,更好地发展浙江省机器人自动化产业,使浙江成为全国机器人自动化产业与技术的重要基地,并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提升我省乃至全国机器人自动化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七、         建立县(区)基地服务点

1、达成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协议

经市科协安排,学会与富春江镇和桐庐县科协经过多次交流洽谈,就桐庐县富春江镇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建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市级学会与桐庐县的产学研合作,助力桐庐富春江镇机械制造产业园转型升级。

2、企业对接交流。学会组织机器人自动化专家与当地的水电龙头企业荣生机电、从事风电领域的天元机电、从事汽车座椅升降器的生产制造龙升股份、主要生产制造水轮机零部件的杭州中水水利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从事水电行业生产的企业浙江讯和;主要生产电线、电缆的冷拉业务的老牌企业杭州拉丝厂、从事金属制品生产的拉丝的杭州星冠企业、和主要生产和研发钻机、钻具、钻头及附属设备的杭州祥龙钻探设备有限公司等8家进行了对接交流。并重点考察了杭州祥龙钻探设备有限公司和杭州拉丝厂,双方初步达成了下一步在机器人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领域展开合作意向,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3、    协同创新基地授牌与深入对接

根据杭州市自动化学会与桐庐县科协和富春江镇达成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的协议于2015年12月1日举行了机器换人与智能制造(桐庐县富春江镇)协同创新基地授牌暨对接活动,杭州市科协、杭州市自动化学会、桐庐县科协和富春江镇的领导和来自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浙江拓峰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杭州通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专家出席了授牌仪式,杭州市科协学会部沈亮副部长代表市科协向基地授牌。富春江镇产业园杭州祥龙钻探有限公司、杭州拉丝厂、杭州中水水利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星冠机械有限公司企业等企业出席了授牌仪式并与机器人自动化专家进行了对接交流。

随后,机器人自动化专家对杭州中水水利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杭州星冠机械有限公司、杭州祥龙钻探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考察,与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就企业技术改造需求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为下一步双方的协同创新和技术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