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着眼三“新”未来,“碳”索绿色发展
“天更蓝 水更绿 山更青”中外专家多视野对话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5月21日下午,为庆祝第八个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由市科协主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市能源学会共同承办的“天更蓝 水更绿 山更青”中外专家多视野对话交流活动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馆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活动由中心主任蒋晓斌主持,来自瑞典厄勒布鲁大学、浙江大学、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树人学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中外专家学者,市环科院、协政节能、合力科技、格林生物等企事业代表50余人出席了这场“绿色科技”对话活动。
关注这三“新”,国际前沿对话交流至关重要
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新污染物治理、新质战斗力等着眼于未来的“三新”议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每个“新”都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新质战斗力是军队在未来战场上赢得胜利的关键能力,而新污染物治理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不仅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新难点”,更是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根基。
本次活动聚焦新污染物治理,畅谈绿色低碳发展,探讨国际前沿理论,剖析实践经验做法,搭建中外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产业发展,擘画绿色发展新蓝图,以更高效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助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
分享前沿观点,主旨报告激荡科技创新之力
全球知名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评估与控制专家,来自瑞典的Heidelore Fiedler教授发表了题为“新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及排放控制研究进展”的主旨报告。她简要介绍了POPs的基本知识,传输了世界各国特定POPs的生产、排放和削减前沿理论,展示了未来POPs的研究趋势,对二噁英及类二噁英物质(如多氯联苯)的环境存在水平、毒性当量计算、排放清单估算及工具包用途和使用等作了重点说明。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陈彤教授作了题为“水热法降解含PFAS废物基础研究”的主旨报告。她指出,PFAS(全氟和多氟化合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利用水热法降解含PFAS废物具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我们做好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新污染物的控制及降解。
浙江省环研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主任杨强正高级工程师发表了题为“新污染物环境管理实践探讨”的主旨报告。他从新污染物管控现状说起,结合实际应用案例,生动地指出了新污染物治理对环境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提出了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职能分工、加强监测评估和深化科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建议。
浙江树人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尹杉杉博士作了题为“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体暴露和健康效应”的主旨报告。他指出,环境问题也是健康问题,氯化石蜡和PFAS等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以在孕期穿透胎盘,暴露于胎儿,可能造成人类的负面健康效应。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林炳丞博士发表了题为“水泥窑协同处置含HBCD废弃物过程中溴代二噁英排放特征”的主旨报告。他从环保视角解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含HBCD废弃物过程中溴代二噁英排放特征,有助于水泥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搭建合作平台,自由交流共促科技成果落地
自由交流提问环节,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一流专家”刘劲松博士率先发言,他对我省新污染物治理现状与进展情况,以及环保部门在新污染物治理中已经开展的工作和即将开展的工作作了详细说明。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杭州市能源学会理事长李晓东教授随后分享了他对新污染物治理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来自巴基斯坦的Rajib Hossain博士和浙江大学的两位学者分别提出了“在巴塞尔公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新污染物有哪些推荐的检测手段?”“浙江省有没有一个新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潜在主要来源摸底排放”“随着新污染物的提出和对过往污染物的研究积累,现在继续做电子垃圾的露天焚烧过程中氯代和溴代污染物的相关研究,是否还有意义?”等问题,Heidi教授等中外专家都一一进行了解答,认为新污染物治理还在起步阶段,主办方能在这个时候举办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中说的,“现在提出新污染物治理是很及时的,但是有了新的问题,不能说前面的老问题还没处理完就可以歇歇手,要同步抓起来。”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电子垃圾氯代和溴代污染物生成仍十分有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会当水击三千里。今后,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市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中心)将继续做好贴心服务,连接各类创新要素,为中外专家、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与技术对接,促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助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