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探索宇宙奥秘,传承航天精神——揭秘人造卫星的“火眼金睛”

日期:2025-05-22 10:40:13 查看:39

5月12日,拱墅区“科普助力双减 点亮科学梦想”科学家进校园活动走进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亓洪兴教授带来题为《人造卫星火眼金睛背后的中国航天精神》的精彩讲座,带领同学们穿越中国航天发展的壮阔历程,揭开人造卫星“火眼金睛”的科技奥秘,更传递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航天精神火种。  

从“东方红”到“风云卫星”:中国航天的星辰征途

讲座伊始,亓教授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带同学们回到那个筚路蓝缕的年代。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宣告中国正式迈入太空时代。“但当时,这颗卫星还没有对地观测的‘眼睛’。”亓教授说道。直到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诞生,中国才真正拥有了自主的“太空之眼”。  

从1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到1988年风云一号升空,再到如今风云四号实现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监测,中国科学家用半个世纪的接力奋斗,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亓教授动情地回忆:“正因为我们布局早、坚持自主创新,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才不会受制于人!”  

“火眼金睛”背后的科技密码:红外相机的中国突围 

“卫星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面对同学们的提问,亓教授以红外相机为例,展开了一场生动的科学课。他解释道,气象卫星的“火眼金睛”能穿透浓烟、洞察黑夜,靠的是捕捉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然而,这项航天红外光电遥感技术是靠金钱买不来的,而是依靠一代代科学家不断探索、攻艰克难,“从零开始”,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实现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而这条路上,写满了科学家的血汗与泪水。1994年风云二号第一颗卫星在发射前的最后一次厂房测试时因肼系统泄漏而突然爆炸起火,卫星被毁,设备、厂房等也都被损毁,事故中有1位工作人员遇难,约20多名科研人员受伤。陈桂林院士为攻克技术难关,在连续奋战中由于劳累过度导致自己的视网膜脱落……“正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坚守,才铸就了中国气象卫星强国的地位!”亓教授的声音铿锵有力。  

从“卡脖子”到“强筋骨”:科技自立背后的精神力量 

讲座中,亓教授多次提到“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中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自主研制风云气象卫星实现全球气象监测,建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打破技术垄断,独立建造运营“天宫”空间站突破航天领域关键技术,以自主创新突破封锁,为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他鼓励同学们:“科学没有捷径,唯有靠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你们仰望的星空,正闪耀着中国航天精神的灿烂光芒!”  

点燃科学梦想:与未来的对话

互动环节,同学们的热情彻底点燃。一名学生问道:“如果我想成为航天科学家,现在该怎么做?”亓教授笑着回答:“学好科学知识,保持好奇心,更要学会坚持——科学探索可能失败100次,但第101次就会成功!”  

活动尾声,大屏幕上播放着神舟飞船航天员“太空会师”的画面,礼堂内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正如主持人在总结中所说:“科技是筋骨肉,文化是精气神。今天的讲座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拱墅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