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我们在浙东的名山里——重访浙东根据地四明山之感想

日期:2014-08-08 09:43:58 查看:3750

我们在浙东的名山里

——重访浙东根据地四明山之感想 

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主任  陈仲达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前夕—— 6月12日正午时分,我们乘坐的中巴从梁辉下高速,沿着蜿蜒的一级公路行驶约一个钟头,在悠悠白云点缀的蓝天下,波光粼粼、雾气氤氲的碧湖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对我而言,周遭的景色是那样的熟悉,若影若现的几个湖心岛依旧葱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错落有致,宁静祥和,勾勒出一幅优雅的泼墨山水画。我们犹如行进在画卷里,杭州过来二个多小时车程的困顿也弥散在如此悠闲的氛围中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凝视着前方连绵起伏的四明山群峰,耳畔响起了我就读的余姚师范校歌:

太阳从东方升起

照遍了金色的大地

为四化献身的人民教师

成长在浙东的名山里

……

我又到浙东的名山——四明山啦!大山里的中心镇——梁弄,少年时代的我曾在这儿学习三年。与大山外的世界一样,如今街上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阔别整整三十年啊,四明湖畔留影的我还是15岁的翩翩少年,再见时已是两鬓染霜的中年人。

记得小学时候,经常听班主任老师给我们同学讲四明山游击队的故事,何克希、谭启龙、郭静唐、薛驹、朱之光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日伪斗争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1981年,我初中毕业以地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余姚师范录取后,独自去地处四明山中心镇梁弄的余姚师范报到,我先搭乘生产队的拖拉机到余姚长途汽车站,托运好被铺行囊,登上了驶往梁弄的班车。汽车沿着细小石砾铺就的盘山公路,颠簸着行进,约莫两个小时,翻过两座大山,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梁弄——我久仰的英雄们生活战斗过的圣地。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我的命运也从此被改写了。

余姚师范就坐落在梁弄东片区,背靠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狮子山,操场围墙外就是四明湖南岸滩涂,这是一所面向宁波地区招生的中等师范学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了跳出农门,那么多曾经的佼佼者们稀里糊涂汇聚到四明湖畔,成了浙江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统招的普师生。一群莘莘学子的到来,让革命老区充满了书香气息与生机活力。本该上清华北大的高才生们就这么提前拿起了粉笔,准备去托起那片蔚蓝色的天空。这是教育之大幸:有谁更能胜任撑起基础教育大石的重任呢?反过来说,这也许恰恰是教育的不幸——包红的西瓜还没起沙就被采摘,桂花还没展现完自己最美的芬芳就被泡茶——这是个沉重的话题。

三年师范生活,给我的人生之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感恩这片红色的土地!我们“成长在浙东的明山里”,校方努力要把我们这些曾经的考霸们培养成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先行,发挥“区域”优势,经常请曾在四明山打过游击的老革命来做报告,给我们这些未来的人民教师讲革命故事——有讲为躲避日伪扫荡,游击队上山夜宿‘白公馆’(山上帐篷的戏称)、老百姓冒死上山送粮食的感人故事,有讲为专门对付汉奸、叛徒成立的“剃瓜队”的战斗故事……当事人绘声绘色的讲述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到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我们就有组织地去参观革命遗址,三年下来,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烈士纪念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韬奋书店、《新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跑了个遍。我们这些同学受到了很接地气的革命传统教育,对这片革命土地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后来有位同学还在查阅大量历史档案、走访老游击队员、采访当地老人基础上,撰写了长篇小说《四明传奇》,艺术家们还把小说改变成电影、戏剧、电视剧等上了银幕、舞台、荧屏等,在全国反响很大。我们身感同受,红色的教育煅练了我们的革命意志,红色的基因镌刻在了我们的心上。

用过简单的午餐,我们就兴冲冲地前去参观位于梁弄镇南约2公里的横坎头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一座修葺一新的木结构清末民居,正楼座东面西,七楼七底,左右厢房各两楼两底,中间为庭院。这里曾是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内设浙东银行、浙东新报社,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讲解员是个高挑的本地姑娘,听她说,这里陈列展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有600件之多。

新四军军部于1943年底电令浙东抗日游击武装正式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1944年1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梁弄横坎头正式宣布成立了。据讲解员的现场发挥,这些图片中的人物至今仍有不少健在的,这些年,甚至还有在后辈搀扶下千里迢迢过来参观的,有的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指正史实,当然,更多的红二代、红三代们不时来此追寻父辈的踪迹,代父辈了却“重上四明山”的心愿。

一脸稚气的讲解员对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娓娓道来,给我们12位参观的党员声情并茂地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里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浙东的“刘胡兰”李敏,宁死不屈,被敌人捅三十多刀,英雄就义;伪军团长田大胡子,毫无人心,竟丧心病狂地对被俘的革命群众破膛挖心,无比残忍,终于在狮子山战役中被三五支队围歼,一网打尽,大快人心;智救美国受重伤的飞虎队员,精心护理,痊愈后突破日伪多重封锁线,安全护送到大后方;根据国共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双十协定,部队奉命在撤到长江以北前发布的《告人民书》,至今读来仍让我们欷歔不已,与老区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彰显了浓浓的军民鱼水之情……

记得临近余姚师范毕业,我曾和几个室友也自发过来过,那时的建筑物破败不堪,墙体斑驳,布满绿茵茵的苔藓,室内陈列物远没有现在多,大致布局倒没有太大的变化,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的馆名“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匾额一直悬挂在进门口。我清晰记得留言本上,有一位文革中受过迫害的四明山老革命是这样写的:“九死一生俱不怕,一生何惧暗箭伤”。因为马上要毕业了,按当时国家政策,我们是要回原籍等待分配去做“孩儿王”的,恐再难圆大学梦。我的情绪很低落,心中的惆怅,对前途的迷茫,使我寝食难安,形容憔悴,廋得像根竹竿。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竟能在如此蹇劣的环境里建功立业,我的心境豁然明亮了许多,是啊,我个人这点暂时的困惑算什么?只要有必胜的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想也一定能成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儿,是我生命起航的地方,汲取力量的源泉,我不曾放弃梦想,后来又自学去考大学、读研究生,当然这是后话。

参观陈列室后,我跟随行的一些退休党员来到当年的司令部议事室小憩片刻。我对着墙上用红漆书写的入党誓言,情不自禁诵读起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尽管入党誓词不到100字,却让我感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意识,作为一名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该肩负的神圣使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斗转星移,岁月的车轮已经辗入21世纪。我曾经就读的余姚师范早已并入宁波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原址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梁弄分校,相傍的四明湖依旧,遥对的烈士陵园依旧,不过主角改变了。我们这些从革命老区走出去的首届普师生,也到知天命的年龄了,革命老区薪火相承,永不泯灭的红色之火会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

结束寻梦之旅,到该与梁弄说再见的时候了!引擎启动,我们乘坐的中巴穿过人车混杂的街道,沿着毗邻四明湖滨的一级公路快速驶向余姚城区,高耸在狮子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与我们渐行渐远,我脑海中又萦绕起余姚师范校歌:“昨天你有光荣的历史,一切为人民……”,眼眶不由得有些湿润,不禁想起了余光中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见,梁弄!再见,四明山!——我深爱的第二故乡,无论我身处何方,你永远走不出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