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农技中心、中国农技协一行 赴杭州市余杭区调研科技小院建设工作
近日,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中国农技协秘书长王诚,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科技创新部科技管理室总监王靖宇,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干部赵勇钧、李玉磊等一行赴杭州市余杭区调研科技小院建设工作。
调研组首先来到2023年4月创建的浙江余杭鲈鳜科技小院,先后参观了鲈鳜科技小院科研基地、学生宿舍、实验室等设施,在参观小院创新“鱼校长”服务周边渔民的模式时,调研人员饶有兴趣地听取专家和研究生的介绍,并不时点头表示肯定。参观过程中,调研人员认真听取小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鹰教授对小院发展历程、科研及成果转化等情况汇报。2024年中国农技协“最美研究生”获得者、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梁孟是该小院院长,他介绍了该科技小院的科研、生活条件和开展科技攻关、科普宣传、农民技术服务等工作情况。他们还与入驻研究生亲切交谈,鼓励研究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回信精神,扎根一线,服务基层,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有所作为。
接着,调研组又来到今年正在创建申报的“浙江余杭蔬菜科技小院”和“浙江余杭蜜桃科技小院”进行实地调研。两家小院创建高校专家团队和依托主体负责人分别详细汇报了入驻师生的工作学习情况。在良渚街道麟海果蔬专业合作社,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现有蔬菜3500余亩的规模,是杭州市重点“菜篮子”基地、2016年杭州G20峰会和2022年杭州亚运会蔬菜保障基地,浙江省科技示范基地、浙江省放心菜园、国家级示范化合作社。在瓶窑镇福山家庭农场,该农场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汇报了小院在余杭区科协、瓶窑镇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不断做大做强的发展经历。瓶窑镇党委书记沈清介绍瓶窑镇大观山水蜜桃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桃文化”为引领,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并表示瓶窑镇党委、瓶窑镇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小院建设扶持力度,让科技小院服务好当地“三农”。调研组一致认为,两家正在创建申报的科技小院基础条件良好,专家团队和研究生切实为企业和农户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能真正发挥科技小院深入一线培养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辐射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调研组最后一站来到今年创建申报的“浙江余杭石斛黄精科技小院”。该小院位于径山镇长乐林场,自然生态条件优良,森林覆盖率高,适合发展林下近野生石斛和黄精。入驻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立足企业、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开展高品质药用植物种植技术和产品深加工研发。调研组得知该小院专家团队由铁皮石斛资深专家斯金平教授为顾问,青年教师吴令上副教授为首席专家,常驻小院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认为这种模式不但能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研究生,也能给想沉下心来搞科研和教学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空间,培养高校教师后备人才,这种创新模式值得肯定。
调研结束后,浙江大学环资学院教授吴良欢、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骆春荣,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鲁玉安和余杭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唐桥分别汇报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科技小院建设方面的工作做法。骆春荣副部长全面介绍了浙江省科技小院建设和正在积极申报创建科技小院的情况,余杭区科技小院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方位代表浙江省接受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和中国农技协的调研评估。余杭区重点汇报了正计划出台的科技小院建设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行动,使余杭科技小院在规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能力、农业产业格局、示范带动效果、成果转化能力、乡村振兴人才引育等方面再上新台阶。
听取汇报后,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王诚就对余杭区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指出,该方案要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细化,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中国农技协副理事长、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张建华在调研4家科技小院,并听取三年行动方案汇报后,对余杭科技小院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余杭蜜梨科技小院是浙江省首家科技小院,近年来,余杭区高度重视科技小院建设,在省市科协的有力指导下,通过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符合余杭农业特色的建设路子。余杭区正在谋划出台“三年行动方案”的做法走在全国县(市、区)前列,必将提高余杭科技小院建设水平。他指出,科技小院作为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对于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余杭区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