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学大讲堂第43讲——姬书安研究员揭秘《恐龙的食性》
杭州科学大讲堂第43讲于
不同类型的恐龙有着各自所喜欢的食物,它们的身体结构、牙齿特点与排列方式等的差别,都是为了更好地获取不同的食物。一大类是以草或者植物为食物的,还有一类是以其他的动物作为它的食物。在爪子上也有三爪、五爪之分。在一亿两千万年前的中国辽宁西部地区,繁育着以小型恐龙、原始鸟类、形形色色的昆虫和多种植物等构成的热河生物群。在已经发现的个别恐龙骨架化石的腹腔中,仍保存着尚未完全消化的其他动物骨骼残骸。这些“最后的晚餐”为我们了解该类恐龙的食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也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弱肉强食的恐龙世界。
面对台下众多的学生,姬书安博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图片,向在座的孩子们介绍了不同的恐龙之间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引起了大家极大地兴趣。很多人平时就很喜欢恐龙,自己看了很多有关恐龙的科普书籍,通过听课,对恐龙有更全面的了解。姬书安博士还与他们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气氛很活跃。讲座结束后,还有学生追上来向姬老师提问,讨教有关恐龙消失的猜想和恐龙化石的知识,解除心中恐龙疑团。
恐龙的灭绝也为现代人留下了无数的警示:只有善待地球,才能保证人类持续长久地繁衍生息。 (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