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张灏

简介: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附属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及神经介入治疗。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杭州市131第一层次中青年人才、全国优秀红手环志愿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及多项省市级课题。

正文:

病房、手术室、实验室,这3个地方贯穿了张灏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80后医务工作者,他对工作的要求一直很高,不仅要临床治疗水平好,还要把临床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在工作间歇勤查最新文献和进展,甚至拿到实验室里去做技术攻破。“医生是人类健康的护航者,既然选择了就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人物名片

  张灏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附属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脑血管病的诊治及神经介入治疗。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杭州市131第一层次中青年人才、全国优秀红手环志愿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及多项省市级课题。

  2018年被认定为 “杭州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

  科学研究  助力提高脑血管病诊疗水平

  张灏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脑血管病基因组学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他说如果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因大血管闭塞会引起的脑梗死,这时可以选择介入手术的办法取栓治疗,效果好风险小。

  脑血管病是我国第一位死亡因素,但很多人对于脑血管的病症往往容易忽略。张灏说自己就遇到过,当时他还在读大学一年级,有一个亲戚曾出现头痛和发烧的症状,当时还以为是普通感冒,给亲戚送去退烧药和止痛药,3天后被诊断为脑出血瘫痪。“我很懊悔,觉得自己学医不精。如果能早点正确诊断,也许他就不会瘫痪了。”

  “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

  正因此,张灏决定发奋努力。他说:“既然选择了医学这个专业,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

  他这么定下目标,也是这么去实现的。他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易感性检测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同时发现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预测因子,除了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目前还参与慢性缺血性脑白质病变易感基因及其机制的遗传影像学研究、基于3D打印技术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模型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这些研究都有助于脑血管病的前期诊断与后期诊疗效果的提升。成熟后应用于临床,也将服务于人类健康。”

  热心公益  让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帮助

  尽管工作很忙,但他还是热心公益,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目前他是浙大附属市一医院红手环志愿者负责人,为群众提供义务诊治500余人次,健康咨询1000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2000余份,覆盖万余人。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卒中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北京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张灏获全国“优秀红手环志愿者”荣誉称号。

  同时,张灏还是“杭州市一120卒中急救”微信群的一员,这是浙大附属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脑血管病急诊动脉取栓治疗并组建的沟通平台,每天24小时保持畅通,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将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化验单上传到微信群中,团队成员答疑、指导,如需转诊的患者提前进行对接和准备,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医生先行”“基层—院前—上级医院”的无缝衔接实现快速诊断、及时转诊,为救治危重脑梗死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赢得了更多宝贵时间,大大提升了脑梗死的救治效率,降低了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至今,这个微信群已挽救了500多名致命性脑梗死患者的宝贵生命。

  出差路上搀扶患病老人

  这一份医者仁心,在张灏的出差途中也依旧保持着。去年11月10日,张灏搭乘高铁前往北京参加学术会议,途中听到列车广播发出寻找医生的求助信息,张灏二话不说找到乘务员。原来,有一摔伤的老人想上高铁,乘务员见状有些担心。张灏知道后做了详细的了解,不仅去除了乘务员的忧虑,还给出了老人一路出行的安全建议,得知老人有心脏病史后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老人和乘务员。临近下高铁时,张灏又跑到老人身边嘘寒问暖,并搀扶老人下车直到见到老人的家属。

  “举手之劳,我的工作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张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