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何传俊

简介:

何传俊 杭州市食用菌协会秘书长。50年来,他专注于食用菌科研与生产推广,曾负责的“平菇露天栽培技术”项目,荣获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2014年起,他一直主持杭州市食用菌技术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编写了《食用菌简易栽培法》《食用菌模式栽培新技术》等食用菌专著,并撰写了《中国蕈菌文化》《漫话蘑菇与毒蘑菇》《杭州西湖景区野生菌》等著作。

正文:

提起食用菌,何传俊就像很多家长说起子女一般滔滔不绝。确实,对何传俊来说,食用菌就是他的孩子,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食用菌的研究和推广中,尤其是蘑菇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几十年如一日。

  他曾为了挨家挨户收购平菇,除夕夜露宿乡村;他曾为了做试验,在实验田里待到忘记了吃饭;他曾边做试验边做推广,找销路、找市场,一个人连轴干……

  他带着杭州的食用菌产业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产值超2亿。他说,看到菇农增产增收走上富裕路,一切的努力就值了。


  菇类一天天壮大了  许多蘑菇上了大家的餐桌

  说起蘑菇,很多人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伞状的白蘑菇。何传俊说,其实,这只是蘑菇的一种。事实上,金针菇、绣球菌、海鲜菇、草菇、大球盖菇、榆黄蘑等都属于蘑菇。

  有些品种是不是很陌生?何传俊说,没关系,9月14日至21日的杭州市第33届科普周期间,大家可以去杭州植物园科普楼“菇菇小屋”长见识。

  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搞蘑菇研究?何传俊说,蘑菇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一大财富。最重要是它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须氨基酸,关键是食用很方便,去掉菇根后,可炒、熘、烩、炸、拌、做汤,也可酿、蒸、烧。“现在,不少人已经知道了它的价值,正餐讲究荤蔬搭配时,还会想着搭配一种蘑菇。”

  何传俊告诉记者,桑黄菌是自然界中多年生珍稀药用菌之一,以抗癌防癌著称,自然资源非常稀缺。2013年,桑黄菌刚露头时,何传俊便主张在省内开展人工栽培桑黄菌。在与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经过数次失败,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桑黄菌人工栽培经验,并于今年开始工厂化生产。

  优质桑黄即将进入千家万户,不过何传俊提醒大家,桑黄不能当蔬菜食用,“它是一种药物”。


  菇类的栽培  就是变废为宝的过程

  与食用菌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何传俊眼里,它不仅是一种食物,还有一种精神。“无论春秋如何变换,蘑菇总是慢慢地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轨迹,而且它们的生长过程,还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

  何传俊说,调查显示,杭州西湖景区每年有废弃园林枝条4638吨,由于这些枝条太多了,垃圾填埋场容量也有限,2014年开始便拒绝接收废弃树枝条。能不能利用它们进行蘑菇栽培呢?于是,他花了3年的时间尝试栽培香菇、木耳,终于成功。每吨园林枝条可生产580个菌棒,产鲜香菇754斤,产值4000元。若一年能利用10%废弃园林枝条,将产生百万元产值。该项目既解决了废弃枝条的出路,又为菇农提供了原料,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入。

  “草菇,经3个月筹建,9月开始仿工厂化生产。这在杭州食用菌栽培史上是一个零的突破。”何传俊说,草菇的生长周期只有十几天,但栽培的技术难度却不小。去年5月,他在药渣中发现了野生草菇,就认定这又是一个变废为宝的生财项目。从此,他又投入到了一次次新的试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