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汪皓秋

简介:

汪皓秋,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主任,被称为杭州“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不久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选树杭州市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汪皓秋榜上有名。

正文:

汪皓秋,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中心主任,被称为杭州“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不久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选树杭州市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汪皓秋榜上有名。

从2001年参加工作开始,汪皓秋便一直奋战在微生物检测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甲型流感疫情、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2016年输入性寨卡疫情、2017年登革热疫情,他是冲锋在前的那一个。

了解病毒,战胜病毒,是他工作20多年来最大的心愿。


身先士卒,连续作业拼出单日核酸检测的数量极限

2020年1月19日,杭州市疾控中心收到了杭州市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样本,汪皓秋身先士卒,带领2位同事进入实验室对病例样本开展检测,对所有风险点都逐一排摸解决。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2个小时,这种状况横跨整个春节假期,一直持续到2月23日,他驰援湖北荆门。在高铁上,他难得享受了几个小时的碎片化休息。

在市疾控中心,汪皓秋的办公室位于二楼。疫情初期,楼下送样本的车辆来来往往,不曾停歇。特别到了晚上,闪烁的灯光,提醒他任务又来了。

“当时实验室18个人三班倒,样本不停人不停。”汪皓秋介绍,“我们的检测结果,直接决定对相关人员的处置方式。没有时间去复检,一定要一遍过,且保证100%正确。”

2020年1月24日(除夕)晚10时许,从新加坡起飞的TR188次航班抵达萧山机场,其中有116名武汉乘客。飞机着陆后,杭州市政府对所有人员进行隔离处置。飞机上的乘客究竟有没有新冠肺炎病例,牵动着所有杭州人的心。

飞机着陆后5个小时,2名武汉乘客确诊。当杭州正式对外发布该航班的检测结果时,人们为杭州市得当的处置方法和效率点赞。

“当时并不知道检测的样本来自TR188次航班,只知道要加急处理,几个小时内必须出结果,从样本送出的那一刻就开始倒计时了。”汪皓秋告诉记者。

不负重任。最终,汪皓秋和团队在4个小时内完成了部分乘客的核酸检测结果,并确定至少存在2名新冠肺炎病例。正是基于实验室的结果,杭州市对该航班乘客执行了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了杭州市民的安全。

“当天下午5点进实验室的班组,原本凌晨3点左右要换人,晚上收到那批样本后,值班人员到次日早上9点多才从实验室出来。”提起当时的情况,汪皓秋记忆犹新。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似乎对汪皓秋特别严苛。曾有媒体采访他,面对未知的疫情,是否感到恐惧。汪皓秋说,面对繁重的检测任务,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

“那时候,我们实验室承担了杭州地区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工作,平均每天检测的样本有200多份,最多的一天,检测了584份,已经是极限了。”汪皓秋介绍。

为了尽快出具检测报告,也为了珍惜防护服等物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要在实验室待上12个小时,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当他脱掉防护用品,走出实验室时,鼻梁、脸颊常常被勒出深深的红印,汗水也湿透了衣背。

“那时候防护服等资源特别紧缺,比如N95口罩,基本是有上顿没下顿。大家能省就省,尽量不出实验室。”汪皓秋解释道。

正是在汪皓秋和团队的有力支撑下,杭州市的新冠肺炎检测工作顺利度过了初期最艰难的时刻。

不久之后,杭州市委市政府将杭州市疾控中心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和实现区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全覆盖两项工程,列为“2020年度杭州市民生实事工程”。几个月后,杭州13家区县疾控中心实现了核酸检测全覆盖。


10年积淀,关键技术支撑疫情防控的杭州精度

1125、0126、0305、0309、0419、0506……每个编码都是杭州发生疫情的时间,汪皓秋对他们如数家珍,因为每一次疫情的背后,他的团队都在做一件比检测更为重要的工作。

“每轮疫情,除了核酸检测,我们还要完成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汪皓秋介绍,“完成了病毒基因组测序,疫情防控就能有的放矢。”

病毒从哪来?在哪条传播链上?传染了哪些人?最终去了哪儿?这些问题都需要病毒基因组测序来解答。疫情防控,不仅要快,而且要准!汪皓秋实验室的数据,为快速准确研判疫情并采取精准的防控措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020年2月2日,汪皓秋便带领团队完成了杭州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全基因组测序。2021年6月12日和2021年12月19日,他和团队又完成了浙江省首例输入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可以迅速锁定了传染源,将该轮疫情的所有感染途径清晰呈现,没有漏网之鱼。精确,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汪皓秋介绍。

早在2012年,汪皓秋和团队就开始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整整10年的经验积淀,在对抗新冠疫情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杭州市二代、三代测序实验平台的构建,并建立了测序实验流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正是这艰巨的工作,每次发生疫情,他都要带领团队24小时连轴转。常年不规律的生活,让他的胃落下了病根。在他的办公桌上,除了一台电脑和一叠十几厘米厚的材料外,就是一个透明水杯和一瓶胃药。把胃药放在显眼的位置,是提醒自己,别忘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