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星期一
English

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与“疫情谣言”过招

日期:2020-11-10 15:31:20 查看:2839

“板蓝根预防新冠”“确诊病例未公布”“新冠疫苗可网购”……各种各样的疫情谣言此起彼伏,你“中招”了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对疫情防控态势、疫苗研发进展高度关注。来自多种渠道的海量信息频出,大众眼花缭乱的同时更难辨真假,谣言和诈骗信息亦从未间断。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今年2月的一场演讲中呼吁应对“信息疫情”。他提到:“令疫情雪上加霜的是,错误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比冠状病毒在地上传播的速度还要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错误信息有可能阻碍疾病控制和遏制,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应对“信息疫情”,如何免受其扰?

11月7日,在北京第三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健康传播、公共卫生领域的学者与专业人士,围绕“公共卫生危机传播与风险交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传播与社会”“媒介与健康传播”“医患沟通及传播干预”等多个议题展开探讨。


“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国际研讨会现场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传播与对外关系高级顾问苏沛提到:“疫情早期,谬论和虚假的信息在社交网站上广泛传播。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不实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的量,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不能忽视的。世卫组织花了很多的时间纠正虚假的信息辟谣,我们跟平台进行合作,确保能够给大众提供准确的循证信息。当我们关注信息疫情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有哪些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发现,以及应对这些不实的信息。”

实际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之下,疫苗研发进展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假疫苗”消息更是层出不穷。

此前,“新冠疫苗上市了,可大量预订”的不实信息在社交媒体中热传。所谓的“内部聊天截图”“现场图片”等未经证实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发酵,并迅速发展出多个版本的变异信息。更有甚者冠以官方名号传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新冠肺炎疫苗可以打”等不实信息,一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对此,相关单位纷纷介入调查,并先后发布辟谣信息。谣言虽止于真相,但针对始作俑者的处理尚未结束。

10月3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通报了相关案件最新进展。北京海淀检方查明,2020年8月至今,犯罪嫌疑人尹某与其同伙通过某网络平台散布虚假消息,虚构其有渠道可以售卖新冠肺炎疫苗现货。先后有多名受害者在看到信息后信以为真,向尹某预付了疫苗款项,数额较大。目前,海淀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尹某依法批准逮捕。

检方在通报案情的同时提到,根据《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规定,在疫情防控期间,假借研制、生产或者销售用于疫情防控的物品的名义,骗取公私财物,或者捏造事实骗取公众捐赠款物,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相关规定,以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根据《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个人账户在网络上销售或者宣传药品等行为均属违法违规行为。

检方呼吁,不论是何种疫苗都应该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接种,切勿轻信网络上的相关信息。

虽然法律上对虚假信息传播后果作出了相应规范,但大众在接收信息前如何辨别真假,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

在上海交通大学功能医学研究院院长何健教授看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疫情相关的信息发布、传播也趋于常态化,大众习以为常的同时更要甄别信息真伪。

何健表示:“疫情相关的信息,往往包含一些医学专业术语。大众可以通过《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医学辞典等工具书,去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更全面严谨地理解。比如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疫情防控吃什么有用’的信息,对于此类信息,首先应当核实信源,而不是以讹传讹甚至马上付诸行动。从获得信息到采取行动,多问几个为什么,慎重考量。”